北京儿童舞蹈-当兔教育

校外舞蹈课程教育性与产品化之间的博弈

这两日,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亚太国际舞蹈教育研讨会”,从众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中,实感校外教育之热,且将越来越热的现状;校外教育者需警醒,且需越来越警醒的情势。
会议所带来头脑风暴,催使我连夜记下心得三点,垒出来用以抛砖引玉:
 
1. 作校外舞蹈教育,尤其需要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2. 作校外舞蹈课程,尤其需要与产品化进行博弈:
 
3. 作校外舞蹈教学,尤其需要在教育性与产品化中探索中庸之道。
 

 
1 作校外舞蹈教育,尤其需要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我想,从古至今,在学校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年代像现在这样,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教育行列:越来越多关于教育的新闻登上热点,引起全民对教育的关注与思考;越来越多的家长因要为孩子觅得好的生长环境,把周边有教育的蛛丝马迹之处掘地三尺;越来越多的非教育人士,因为发现教育的商业化潜质,毫不犹豫地转行到教育的队伍中来…
 
于是,那个叫“校外教育”的东西,长势迅猛有如野草…可它因为生长在校外,不容易得到“主流教育者”这个群体的关注,很容易在“教育性”与“现实化”中迷失方向。这,是一个世界性现状。

今年6月,我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参加全球儿童舞蹈教育论坛,论坛上,来自全世界各地舞蹈教育者与艺术家们与大家分享了许多高屋建瓴的,关于儿童舞蹈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与完善的最新理论及实践成果。但是,关于“校外舞蹈教育”这个话题,没有被专门涉及。
 
而,无论在我们身边还是在全世界,校外参与舞蹈学习的孩子的数量,是庞大的。为什么?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
 
某日与同事们教研,提到导师欧建平先生一直强调的“要研究,就要坐得了冷板凳”,忽然茅塞顿开,在这个人群熙攘,大家连走路都要跑的社会里,哪有“冷板凳”可以搁的地方。所以,不管存在于发展相对成熟、涵盖相对全面的校内教育体制之外的校外教育,它多么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持,多么需要课程设计者与实践者对“教育性”有深刻的把握,这个社会环境中,很难容得下属于它的冷板凳。
 
正因为此,收到研讨会“社会教育及特殊教育议题”会场的邀请,让我兴奋又自豪:世界性会议上被忽视的主题,我们的主流教育管理者们在关注。让人怎能不相信,我们的孩子所享受到的教育将越来越好?!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校外学习占据了他们不小的时间与空间,那些课程的内核如果不科学不严谨不合理,其负面影响,会跟随他们一生。
 
为了孩子,校外舞蹈课程的理论研究(不包括噱头性的口号式研究),这个冷板凳,再冷,我们也得坐!
 
2作校外舞蹈课程,尤其需要与产品化进行博弈
 
但凡课程,教育性是第一位的。没有教育性,就无所谓课程,这是教育者们进行课程实践必须恪守的原则。
对于校外课程而言,这个事实我们又必须接受——如果没有产品化,课程根本经不起市场的冲击。没有产品化,课程无法存在,教育更无从开展。
校外舞蹈课程的教育性与产品化之间存在的矛盾,有如针尖对锋芒,这里列举常见矛盾中的四个:

1.1 校外舞蹈课程的产品化要求它注重受众面广,符合大众对舞蹈的认知。比如说大家对舞蹈的普遍认识是优雅的气质、漂亮的动作、轻而易举的劈叉下腰,舞蹈老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教这些,就会引起质疑;
1.2 校外舞蹈课程的教育性要求它追求教学中的“一个也不能少”:意即教学应精细关注所有学生对舞蹈的认识与切身体验的积累。如果课堂上,一大群学生,不管情愿与否,都在统一练习一组动作,练习劈叉下腰,那么该教学的教育性,就实现甚微了。
 
2.1 校外舞蹈课程的产品化要求它注重教材的标准化,每一个教学阶段都由标准动作教学组成:这样一来,教学老师容易被培养,学生的学习成果容易被检查,教学过程自然也就容易被把控了。
2.1 校外舞蹈课程的教育性要求它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身体结构与思维方式,都有他(她)自身的特征,教学应当依据他们自身的特征去展开。如果学生们都被教成一样的,这个教育,是有失偏颇的。
 
3.1 校外舞蹈课程的产品化要求它追求教学成效,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他(她)掌握了多少可以用来表演或是参加比赛的成品舞段与作品,成为衡量舞蹈课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3.2 校外舞蹈课程的教育性要求它注重教学过程,比起学到什么这个结果,教学需要更注重“学生是如何学到的”,“他(她)的思维与实践方式如何才能被发展”等过程性问题。让“教学结果”来单一地主导“教学过程”,本末倒置了。
 
4.1 校外舞蹈课程的产品化要求它追求可复制性。这涵盖了前面提到的“教材标准化”的内容,在校外舞蹈课程中,不仅仅教材要是标准的,容易被复制的,相关的教学辅助行为与材料,比如舞蹈剧目演出、舞蹈服装等等,都需要具有可复制性。
4.2 校外舞蹈课程的教育性要求它追求保护每个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当学生的学习完全处在可被复制的环境中时,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对舞蹈的认知,将受到社会群体性认知的左右,其个性与创造性自然很难发挥出来。
 
以上四个针锋相对的矛盾,仅仅是校外舞蹈课程产品化与教育性之间诸多不协调中的几个而已……教育者们,读到这里,大家心里要不要打个退堂鼓临阵逃脱呢?或是在产品化中沦陷算了,拿着不菲的课程产品化收益,好歹还能过个不错的生活。
 
还是那句话,学生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做教育,不管你是否有信仰是否热爱,都要恪守对“教育性”的忠诚。
 
孔夫子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君子对文与质的把握——“彬彬”,或能给我们提示:在校外舞蹈课程的产品化与教育性之间,是有一条中庸之道的,关键看我们坐不坐得住“冷板凳”,潜心地寻找。

3 探索校外舞蹈课程教育性与产品化之间的中庸之道
 
探索校外舞蹈课程教育性与产品化之间的中庸之道,这些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实践,这里斗胆拿出来,以期为众人的探索做个垫脚石,也趁接砖之机,自我锤炼一遭。

01在追求“受众广”与“精细教学”中找平衡
 
——方式1,以贯彻教育性的方式,去实现产品化的目标。也就是,在不违背教育宗旨的前提下,根据受众的普遍需求去设计教育项目,但以恪守教育性的原则去实践与推进该项目。打个简单的比喻,大人都喜欢儿童学知识,孩子们呢,喜欢游戏和玩。我们就设计一个即包含知识,又包含玩,还包含跳舞的课程,系统地把教学,有机地贯彻在游戏中。 

 

 
——方式2,将大受众群分成小受众群,有条不紊地进行精细教学。比如说,一个班的学生很多,我们不大班赶,而是先花一点时间,在班级中建立组群合作,小组间建立互助互督模式,再引导学生们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中掌握具体的学习内容。这样一来,教学从两个方面达到了精细化:学习内容的精细化,团队合作的精细化。
 
02 在追求“教材标准化”和“因材施教”中找平衡
 
——方式1: 分类别地整合与使用教学材料:教师在搜集和准备教学材料时,尽可能涉及面广,跨舞种、跨艺术形式、跨类别地准备材料,让学生们总能从其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方式2:有层次地整合与使用教学材料;教师在搜集和准备教学材料时,尽可能难易皆取简繁皆有,让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各异的孩子,均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施展空间。
 
——方式3:有储备,有留白地设计、整合与使用教学材料:教师在搜集和准备教学材料时,其量,务必大于教学时的使用量,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务必留出“空白”的时间与空间,让教与学均能找到自我发挥的空间。  
 
 
03 在追求“教学成效”与“教学过程”中找平衡
 
——方式1:淡化“教学成效”与“教学过程”的界限:面对不同的受众,设计与推行不同的教学评估方式。对于重视教学成效的受众,在评估中强化教学过程里的成效点;对于重视教学过程的受众,在评估中强化“教学成效是怎样养成的”这个过程性因素。
 
——方式2:教学过程成效化:依托教学评估这个环节和方式,在教学中推行操作性强的评估方式,比如阶段性学生学习能力成长记录。
 

 
04 在追求“可复制性”与“保护学生的个性创造性中找平衡”
 
——方式:可复制性与个性创造性皆举:教学的组织与设计中包含“标准化能力训练”与“创造力养成”等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块。

七笔八墨垒这些字时,无端想起拼校外教育这些年所听到的许多关于“教育太功利,孩子太辛苦……之类”的担忧,故再多说这么一句:
 
真正的教育,当受得住任何来自现实与环境的考验。对于我们教育者而言,探索校外舞蹈课程教育性与产品化之间的中庸之道,
势在必行,势不在,也必行。
 
落笔时,“亚太国际舞蹈教育研讨会”还在进行中。
 
谨以此拙文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对校外舞蹈教育的关注与支持,祝大会圆满成功!
 
也以此文对我们的孩子们说,希望能与越来越多潜心教育的人携手,为你们崛起的人生,尽一份鄙薄之力!!!


上一篇:当兔舞蹈课里的“罗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