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舞蹈-当兔教育

究竟是我在误读皮亚杰,还是认知论的基础真的

    皮亚杰按照人的生理成长规律把人的认知发展阶段分为四个: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借助他们的眼睛、耳朵、手掌和嘴巴作用于世界从而进行“思考”。结果,他们创造了解决感知动作问题的方法,如推一个操作杆以听音乐盒的声音,寻找隐蔽的玩具,把物品放入或拿出容器等。
    二、前运算阶段(2-7岁)——学前儿童以符号来表征他们先前感知运动的发现,语言和假装游戏自此发展。不过,此时他们的逻辑缺乏后两个阶段所具有的逻辑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推理变得更有逻辑性。学龄儿童懂得了柠檬汽水或橡皮泥即使改变了形状,其数量仍保持不变。他们也能将物品组织为具有类与子类的等级。然而,他们的思维不具有抽象性,因而还不如成人的智力。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抽象化的能力使青少年能运用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物品,即运用符号进行推理,比如学习高等数学就是如此。他们也会思考能够解答某一科学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那个最明显的结果。
 
 
    这里的关键词,无非就是“逻辑性”、 “思维”、“智力”。而皮亚杰所指,第二个阶段与第三个阶段的孩子,在逻辑性和智力上有所欠缺,让人很难接受,至少对我是这样。孩子有自己的思考逻辑与思维方式,而这些方式经常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或拍案叫绝。譬如说,她们可以把国家大剧院叫做“水煮蛋”;也可以在某一个最简单的跌倒事件中明确分出来若干个环节,以便从中寻找跌倒的原因;还可以在听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提出,只要把老鹰杀掉,这个故事就可以结束了……

 
    成人或总是羞于承认孩子在很多方面远远优于自己,实质不过是不愿意面对在某些层面上,自己一直在倒退这个事实。 对孩子而言,这种羞涩的结果,就是成人越依照自己的成长轨迹去关注的那些孩子,他们的成长就会越局限。
 
 
    连我9岁的小外甥都知道,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笨蛋”。也许正是这个笨蛋的头衔,使得爱因斯坦幼小时能够脱离开成人所谓的希望轨道,成长为他自己喜欢成长的样子。如果说真的是成人们的忽略甚至鄙视,造就了爱因斯坦,让他得以创造出颠覆物理学界的微观规律,后人依照什么理论来建设现代化科技?如此一来,成人的思维结构岂不悲哀?

 
    我想,问题的本质或在于,人越成长,越容易沦陷为某种东西的附属品,譬如知识学问、譬如物质金钱,譬如名利……皮亚杰的认知论肯定没有问题,但如果我们把它当成真理,当成学习的终点而非参照的工具,问题就一定会出现。因为所谓的语言,所谓的逻辑,所谓的智能体系,都应当只是作为人类伟大的文明遗产,与参照工具而存在。

 
    忽然间,我忽然无比理解福柯为何在《词与物》中大费笔墨分析委拉斯凯支的“宫中侍女”,恨不得把画面中得每一个细节都列为参照物,从中发展出一种观照与思考的方式。其重点不在于明确多种分析方式,而恰恰在于提示我们,既定的思维方式是不存在的。
 
 
    毕加索为什么要向孩子们学习,并非他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而是他们的感知与认知方法,是最直接最纯粹的方法,尚未被工具化与目的化。
    所以,向孩子学习,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种豁达,而是一种智慧。
黄昕 2013-1-13

上一篇:在教育中应对人的物质本性   下一篇:一瞬间的成长